诚信为本,市场在变,诚信永远不变...

千里姻缘过桥米线一手牵(图)
当前位置: 敦煌旅游包车 > 饮食文化 >

千里姻缘过桥米线一手牵(图)

 

    云南对旅游者而言,有着再好也没有的印象。民族风情,奇山秀水,传说故事,还有让人流连忘返的美食。就好像到了北京不登上长城便算不得好汉一样,在到云南的旅游者中流传着这样的话,“如果没吃过过桥米线,就不算到过云南”。过桥米线在大家心目中是怎样的地位,由此可见一斑。
    云南是爱情的故乡,处处都有动人的故事传唱千年。过桥米线是一种风味,更是一段温馨的传说。在滇西的蒙自城,有位秀才,为求清净,便在一个湖心小岛苦读,他的一日三餐都由妻子送到岛上。由于小岛离家太远,饭菜送到后都凉了。一日,妻子做了米线,煮了鸡汤,一并送到岛上。秀才吃时,就将米线放进汤里。由于鸡汤上盖着一层厚厚的油,减少了热量的散发,秀才吃上了热乎乎的米线。从此,妻子经常做这种米线,秀才也愈加苦读,最终考得功名,夫妻其乐融融。自此,妻子尽心为丈夫做米线的事传为一段佳话,由于送饭的必经之路是与小岛相连的一座小桥,这种米线就有了一个好听的名字--过桥米线。

    在中国这样一个国度,一种吃食想要名扬四海,大抵要与文化上的某些现象有所联系,东坡肉就是最好的佐证。但是将吃食与男女之爱,亲子之情相联系的,并不多见,大约是有“不雅”之嫌。而过桥米线却恰好用一根根细滑白嫩的米线把这一个情字缠绕起来,织成一张透着香味与情意的网,招徕诸多食客“自投罗网”,在饱餐的同时感受那一份浓浓的情谊。

    如今,许多间过桥米线的店已遍布昆明,每次从店门口经过,满目都是熙熙攘攘的食客,空气中也弥漫着鸡汤和着米线及各种配料的香气。过桥米线佐料颇多,吃法特别,然而一份米线不论价钱贵贱,都少不了那一套不变的程序。在大盘小碟各种配料如拼盘般端放在桌上后,鸡汤便端上来了,上面必定是厚厚的一层油,看似一副温吞的样子,其下的鸡汤却可以达到一百多摄氏度。看着一间间店里张贴的那个流露在柴米油盐酱醋茶之间的爱情故事,吃着一份热在口里,暖在心头的过桥米线,难免让人想象在这一碗米线中蕴涵了多少爱情的温度。这种不加修饰,恒久保持,需要人耐心品尝的滋味不也正是当今人们渴望的爱情的滋味吗?

    在熙熙攘攘的食客中,固然有一对对情侣,全家团聚的却也不在少数。大概这印证了一种观点:真正的爱情只有十八个月,之后就转变为一种亲情了。是啊,爱情往往来得轰轰烈烈,但是亲情却更为持久绵长。记得和爸妈逛昆明城,每到吃饭时候,我们十之八九都会选择过桥米线。不仅是因为它的鲜美实惠,当一家人围坐桌前,透过一阵阵热气看着彼此的笑脸和充满温情的眼神,我想最幸福的时刻也不过如此吧。

    今年暑假,我到了一次大连,在这个东北的城市,有很多家标着云南过桥米线招牌的店在几所大学周围林立。在那里,我吃了第一顿自到北方上大学后最接近正宗的过桥米线,只是盛汤的碗出奇的大,近乎于小盆,让我几乎不好意思在众人面前吃这样一个分量的东西。朋友们很惊诧,纷纷问我:“你们云南的过桥米线都是这么巨吗?”我急忙解释说不是。可能过桥米线到了东北后,热汤里又溶入了东北人的豪爽,就成了他们看到的样子吧。在北方一片包子馒头大米饭的包围中,能够如此近距离地和家乡接触,不能不说人生是很快乐满足的了。

    同学中有一个,已经到过云南很多次。每次去之前,她都让我介绍云南的吃食,以便在那边遍尝美味。但回来后,她提起最多的还是过桥米线。每当谈及云南的吃,她总是如数家珍地说起过桥米线的种种,甚至包括那个动人的传说,似乎比我这个土生土长的云南人还是品尝米线的行家,引得别的同学一脸羡慕之情,纷纷与我约定,将来她们如果到云南,我一定要请吃过桥米线。我呢,忙不迭地全都答应下来,心里的骄傲、自豪就如过桥米线的香气,一阵阵地涌上来。

    有缘千里来相会,千里情缘一线牵!

 

文章来源:敦煌旅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