诚信为本,市场在变,诚信永远不变...

月饼的由来
当前位置: 敦煌旅游包车 > 饮食文化 >

月饼的由来

起源

古代的月饼被作为祭品于中秋节所食,由于时间的推移,月饼已经异化成中秋节食品和礼品。现在,中秋节吃月饼,和端午节吃粽子、元宵节吃汤圆一样,是东亚地区的传统风俗。

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于唐朝出现,根据《洛中见闻》,唐僖宗曾在中秋节当日命令御膳房用红绫将饼赏赐给新科进士。北宋之时,该种饼被称为“宫饼”,在宫廷内流行,但也流传到民间,当时俗称“小饼”和“月团”。北宋文学家苏东坡曾经提及:“小饼如嚼月,中有酥和饴”,当中的“小饼”也即是月饼。而“月饼”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《梦梁录》中,那时的月饼只是象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物,后来才演变成圆形,寓意团圆美好。

相传元朝的时候,汉人在元人的统治下苦不堪言,朱元璋揭竿反元,但元军控制严密,义军无法传递消息,为此刘伯温献计,在中秋节互赠糕饼,并在里面夹纸条,上面写着“八月十五杀鞑子”,作为起义的讯号。

明代田汝成《西湖游览记》提及:“八月十五谓之中秋,民间以月饼相馈,取团圆之意。”,可见月饼于当时流行于民间。清代已有详细记述月饼制作方法的书籍。清杨光辅即写道:“月饼饱装桃肉馅,雪糕甜砌蔗糖霜” 还有另外一个传说,在清代你如果要反清的话,不宜太招摇。因此有人在台湾反清时,用一张纸包在类似今日的月饼里,告诉对方准备反清复明。因此也有一说,中秋节的起源自台湾明朝时。

历史

月饼的历史悠久。据史料记载,早在殷、周时期,江、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“太师饼”,是为月饼的“始祖”。汉代张骞出使西域,引进了芝麻、胡桃,为月饼的制作增添了辅料,于是出现了以芝麻、胡桃仁为馅的圆形饼,名曰“胡饼”。

月饼到了唐代,民间开始出现专门从事胡饼制作的饼师和卖胡饼的店铺。据说一年中秋,唐玄宗和杨贵妃赏月吃胡饼,玄宗嫌“胡饼”不雅,贵妃举头望月,“月饼”二字脱口而出。从此“月饼”取代“胡饼”的名称在民间流传开来。

北宋皇家过中秋,喜欢吃一种叫“宫饼”的食品,“宫饼”又叫“小饼”,其实就是月饼。不过馅已比从前细致了许多。东坡有诗:“小饼如嚼月,中有酥和饴。”酥,说明面中掺入了油脂和鸡蛋,饴,说明馅里加入了糖类或果类,与现在的月饼已十分相似。

明代中秋吃月饼不但民间十分普及,而且月饼的制作也越来越考究。心灵手巧的饼师,把嫦娥奔月的神话作为食品艺术图案印在月饼上,使得月饼不仅好吃而且好看。

清代月饼品种繁多,制作工艺也上升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。清代诗人袁景澜有一首《咏月饼诗》,写道“入厨光夺霜,蒸釜气流液。揉搓细面尘,点缀胭脂迹。……”把月饼的制作过程,做了详细的描述,说明了当时月饼制作工艺的精湛。

时至今日,中秋月饼和端午粽子、元宵汤圆一样,已成为人们节日必不可少的食品。月饼受人喜爱,不仅因为好吃,还因为它象征着团圆和祥瑞;吃月饼时,一家人可以围坐一方,遥望天上明月,祈盼人间太平。

典故

中秋节是传统团圆节日,月饼是中秋佳节祭拜月亮时最主要的物品,祭供后由全家分食。由于月饼象征团圆,有些地方称为“团圆饼”。中秋之夜,合家围坐,皓月当空、或对月饮酒,或品茶吃月饼以助谈兴,亦人生之一乐事。所以无中秋可以吃月饼,而无月饼则不成中秋,因此中秋与月饼是紧密相连不可或缺的。

关于月饼史料记载颇多,《燕京岁时记·月饼》:“供月月饼,到处皆有,大者尺余,上绘月亮蟾兔之形。有祭毕而食者,有留至除夕而食者。”苏东坡诗云:“小饼如嚼月,中有酥和饴。” 清朝杨光辅的《淞南采府》写道:“月饼饱装桃肉馅,雪糕甜砌蔗糖霜。”当时的月饼已和现在的月饼颇为相近。

关于月饼习俗,典故很多:

·有谓唐高祖武德年间,边寇犯境,李靖帅师出征,大获全胜,于中秋节凯旋,长安内外通宵欢庆,时有吐蕃人献饼祝捷,高祖取出圆饼手指明月笑曰:“应将胡饼邀蟾蜍。”嗣后分赐群臣共啖,于是遂形成中秋吃月饼之俗。

·二谓北宋时中秋节以爬山登楼先睹明月为快,然后举行拜月仪式,供品有圆饼,据《燕京岁时记·月饼》云:“至供月饼,到处皆有,大者尺余,上绘月宫蟾蜍之形,有祭毕而食者”。

·或谓元代末年,统治者实行“三家养一元,五家一菜万”的残暴统治压迫,刘伯温组织农民起义,特制大圆饼,内中暗藏字条,约定八月十五夜起义,结果起义成功,推翻元朝,建立明朝,以后中秋食月饼之俗更为流行。

总之,中秋团圆,赏月及吃月饼之俗,由来已久,历代而后,不断加进新的内容,以丰富这个富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,流传至今,盛行不衰。


文章来源:敦煌包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