诚信为本,市场在变,诚信永远不变...

舌尖上寻味中国——几位华侨眼中的中华饮食文化
当前位置: 敦煌旅游包车 > 饮食文化 >

舌尖上寻味中国——几位华侨眼中的中华饮食文化

广州11月21日电(记者谈昦玄)老火汤、潮汕粿点、枸杞党参炖土鸡、雪耳杏仁煲鸡、焖红烧肉……说起中国菜名,出生在越南的第三代华侨黄嘉宏如数家珍,从小他品着粤菜长大,如今,刚刚研究生毕业的他闲暇时就会“研究做菜的艺术”。

对于黄嘉宏而言,粤菜不只是食物,还象征着与他血脉相连的潮汕饮食文化。他告诉记者,潮汕菜的特点在于“粗物细做”,也就是“选用最普通的五谷杂粮,经过精工细作提升菜品的色香价值”。

“在中国菜系里,粤菜的汤是非常突出的美食,结合肉类的营养和植物药材的精华,讲究养生健胃。”黄嘉宏说,在中国,民以食为天,饮食已经成为了一门学问、一种文化。

现在,基本的粤菜他都会做,有时还会宴请外国朋友来品尝自己的手艺,一边吃饭一边给朋友们介绍菜品和中国的饮食理念。

在没回到中国之前,吃着粤菜长大的黄嘉宏就依恋着舌尖上的中国味道,这让他时刻记着自己的祖籍国。同样,有不少华侨都习惯于在海外做中餐、吃中餐,味觉记忆的传承让他们保留着对根源文化的感知。

“在美国,妈妈会在家下厨,她会做很多种面条,比较拿手的是炸酱面。虽然,在美国的一些中餐餐厅里也能吃到炸酱面,但是酱料的味道不太一样。”出生在洛杉矶的华侨陈子静通过微信语音告诉记者,她更相信,妈妈做的炸酱面是正宗的中国味道。

16岁的陈子静说,她虽然从来没回到过中国,但一直对自己的祖籍国非常向往,“我一直很想去北京看看,那是我妈妈出生的地方,如果能去北京,我要尝尝当地炸酱面的味道”。

不过,也有一些例外——美籍华人林留清怡是长大后才了解中国饮食的,第一次回祖籍国吃中国菜,她无法适应。但抱着“通过美食走近中国文化”的寻根初衷,她决定学做饭。

慢慢地,她认识了锅塌里脊、鱼香肉丝、猪肉饺子、炸酱面、扬州炒饭、麻婆豆腐,也习惯了中国菜的烟火气息。她认识了菜市场里的鱼摊老板娘、烹饪学校里的师父,也了解了中国买菜、做饭、请客时流露出的种种民风民习。

从在北京烹饪学校里学做饭,到去山西面摊做学徒工,再到创办面向外国人的中餐烹饪学校……在中国的厨房里、餐桌上,她认识了各种各样的中国人,听到了很多中国故事,她发现,这一切“为经历着巨大变迁的现代中国提供了令人难忘的片段缩影”。

为了记录中国的美食之旅,她写了一本书——《寻味中国》,关于中国的种种滋味——酸甜苦辣咸都在字里行间。

“我感兴趣的不仅仅是中国的食物,更是这个国家的历史。通过这段美食之旅,我了解了一些历史事件,我忠实地记录下我所看到的中国。”曾经“对中国知之甚少”的林留清怡说。

据记者了解,各地侨办在为华侨组织“寻根”活动时,总不忘记为他们准备富有特色的中国菜。通过舌尖上的中国味道,华侨们对祖籍国产生了浓厚兴趣,有人了解到了祖地文化和家乡人的生活,有人则对感受到了自身与祖籍国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……

在黄嘉宏的朋友圈里,发了不少关于中国美食的照片,他说,这些美味的菜品,呼唤着他心里“浓浓的家乡情”。

可见,会传承下去的不只是相同的血脉、相近的外表,还有蕴藏在记忆中的感觉和品味。

文章来源:敦煌旅游攻略